高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11-23 23:42:34
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

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21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师说》是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 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 关于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

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 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 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 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 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 关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

“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 关于学情 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 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 说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①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②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②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②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 说学法、教法 (一)学 法

① 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② 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③ 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④ 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三) 教 法

① 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 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 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学生齐读注释①;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共21分钟)

① 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 ②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 ③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

④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 ⑤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 ⑥齐读(4分钟) ⑦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① 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 ②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

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3分钟) ④学生试背诵第一段(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 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 说 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 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二段对其子 ——于其身 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 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 写作缘由

(三)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用同第一课时的方法学习三四段,并检查课文名句的背诵情况。

其次,进入课文的分析。本课从分析讨论课文的第二段开始。这一段中,对比论证使的手法 ……此处隐藏10474个字……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①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②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2、教法与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从学情出发,我考虑到高二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喜欢语文课上得有深度、有内涵。作为一节小说鉴赏课,既不能热热闹闹没内容,又应力避追求深度而显死板的偏颇。为此,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

四、教学程序

1、布置课前预习,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2、导入新课

首先,在屏幕上打出“自杀?他杀?”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紧接着用具有鼓动性的导语帮助学生进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性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xx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深入调查。很多学生从小就想做警察,这无疑给了他们一次圆警察梦的机会,很容易就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问题探究

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后,指出调查应涉及的几个方面:调查一:案发背景; 调查二:现场勘查; 调查三:本人档案资料; 调查四:有关人士采访。通过这四个问题旨在探讨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四人组成一组,讨论决定该组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考虑到调查三、调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师可以出示以下两份材料加以引导:

材料一(表格) 本人 档 案资 料

姓名 住所 性别 阶级成份 死亡日期 生前职务 爱好 死前状况 特征 人际关系

材料二:“有关人士采访”对象可涉及柯瓦连科、华连卡、“我”(布尔金)及虚拟对象(“本市市长”、“别里科夫的亲戚”等) 4、成果展示

让学生充分准备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组织班内交流、研讨课堂过程至此,教师再顺势推向一个高潮:思考,写出本案“结案报告”。 至此,学生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当完整准确。趁热打铁,把课堂引向另一个高潮(同时也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难点):本案引发的思考?让学生领悟“创新求活,守旧必死”的主题。

5、能力延伸训练 借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巴尔扎克葬词》 为“别里科夫”写一篇悼辞。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高中语文小说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不论是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看,都具有极高的欣赏性,堪称千古佳作。《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出色的心理描写、意味十足的结尾被广泛传诵。学习本文,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体味作为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力;学习本文,可以为学习《陈奂生上城》打下基础;学习本文,还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外国小说的无穷魅力。学习本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可以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确定教学目标

1、确定依据

1)那么鉴赏小说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的语言、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等方面着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对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进行鉴赏。

2)本文的特色:本文构思特别精巧,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由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了逆境的曲折经历,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一次又一次的摆布着玛蒂尔德的命运,开着玛蒂尔德的人生玩笑;演绎着玛蒂尔德的命运悲剧。玛蒂尔德的心理,玛蒂尔德的性格,玛蒂尔德的命运均在这曲折的情节中实现。

鉴于上述原因,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A、知识目标:

1、分析小说的情节, 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2、分析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人物的精神世界。

3、整体阅读小说,客观、全面地评价玛蒂尔德的形象。

B、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抓住线索,快速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审视小说人物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展开思维的翅膀,培养学生仿照原文风格写作的能力。

C、德育目标:体味人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的执迷和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的限制下的无奈、荒诞与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坚持和女扭曲。从玛蒂尔德身上吸取和发扬人性中善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将与自己有关,要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玛蒂尔德的解读,传统的理解,人们常常从单纯的阶级论出发,忽略了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这一人物,所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和评价玛蒂尔德这样既有虚荣心又有诚实、坚强、善良品质德复杂人物,是本课重点;探求隐藏于悲剧后面的根源是本文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对莫泊桑作品的情节的相关评价。

<二>、品读本文情节和心理描写

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抓住项链这一线索,在项链前分别添加6个不同的字来概括本文情节,再由学生找出情节中的高潮部分,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处处出人意料,处处又合乎情理”的情节特点的。赏读情节后,要求学生按照情节找出描写玛蒂尔德心理德句子,并加以概括,再据此指导学生初步探讨玛蒂尔德的性格。

<三>、重点难点的突破:

1、仿写:

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要求突现人物的心理及性格。

A、如果没有那份请柬。

B、“啊!假的”

2、结合课后题对玛蒂尔德定位,并要求从原文找出依据,同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

3、形象对比分析:将玛蒂尔德与简爱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玛蒂尔德追求的不合理性。

4、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德的肯定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A、俗语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

B、多面人。

<四>、作业

续写该文,注意尽量模仿原著的写作风格。

五、板书设计:

情节————心理————形象

羡项链——痛苦不堪 爱慕

借项链——忐忑不安 虚荣 玛

失项链——惊慌失措 坚强 蒂

赔项链——悲苦不堪 诚实 尔

还项链——轻松欣慰 善良 德

识项链——当头一棒

《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