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9-09 10:10:19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背诵全文。2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3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4 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习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习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习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习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

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平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 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 ……此处隐藏1919个字……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7.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A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 知识内容

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 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 教学目标

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鲜明地得到展示。

三、学习方法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基于此,中学阶段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鉴赏新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读新诗的能力。

“重美读”是新诗的重要学习方法。诗歌的美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不断加深、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诗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读诗歌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诗人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凌霄花”在舒婷的诗中是攀附权贵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缘的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象征。意象掌握了,诗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诗歌往往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含义,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义,诗歌就完全解读了。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类比式联想,领悟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拓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 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3、通过比较阅读《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否定了攀附、依恋式爱情,不满足于一味奉献式爱情,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让学生做课本P14第二题。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便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

附:板书设计:

攀附式爱情

否定 痴恋式爱情

一味奉献式爱情

致 精神独立、人格平等 崭

橡 心灵相依、互相扶持 新

树 肯定 共同语言、心有灵犀 的

各具特色、形象鲜明 爱

同甘共苦、命运与共 情

坚定信念、执著追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